楊德龍:人形機器人是我國繼家電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第四大重點產業
當前,人形板塊已經走出了第一波板塊性效應,目前處於震蕩調整期。華爾街有句名言:“模糊的正確大於精確的錯誤。”我們首先應從產業發展的大格局來看待這一問題。既然未來人與機器人的共同發展是確定的,那麽未來的產量也將逐步放量,因此我們無需糾結於短期股價的波動。在前期快速上漲時,許多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抱怨難以找到合適的入場機會。而現在市場出現了難得的調整,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布局時機。
如何投資這輪科技行情?我們仍以人形機器人板塊為例。目前,該行業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甚至可以說是“跑馬圈地”的階段。各大廠商都在積極上線產品並加大研發投入。上遊從事機器人零部件及軟件開發的公司也在積極投入,開發配套零部件。許多當前從事人形機器人零部件生產的公司原本是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其實,智能汽車和智能機器人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都是硬件與軟件的結合,隻是實現了不同的功能。因此,目前生產機器人的主力軍反而是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未來,“汽車+機器人”將成為行業發展的範式,一方麵生產汽車,另一方麵生產機器人。這些汽車公司在生產機器人方麵具有獨特優勢,例如擁有完整的成熟生產線、研發設計團隊、成熟的銷售係統(4S店)以及完善的售後服務。未來,4S店可能一邊銷售汽車,一邊銷售機器人,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機器人的形態多樣,不僅限於人形機器人,例如,景區采購了一些用於搬運的機械狗,一次可搬運100公斤,比人工搬運效率更高,且24小時不間斷工作,大大節省了人力。未來,挑山工可能成為曆史記憶。
人形機器人之所以成為機器人的主流發展方向,是因為我們所有的機器設備和配套設施都是為人設計的,人形機器人更適合操作這些機器和使用這些設備。將機器人設計成人形,其應用範圍無疑是最廣泛的。我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已占據領先優勢,據統計,全球70%的工業機器人由中國生產和使用。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已占領大量市場份額,處於行業前列。除了高盛外,摩根士丹利最近也發布了調研報告。盡管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當前發展階段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已處於領先地位。中國是世界製造大國,正邁向製造強國,在精細製造方麵具有顯著優勢。目前,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遙遙領先,年銷量超過1000萬輛。可以說,“科技+消費”是我國的獨特優勢。盡管我們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麵可能落後於歐美國家,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較少,但在科技與消費結合的商業應用方麵,我們的優勢巨大。
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人工智能與消費的結合,而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消費”最好的落地產品。這輪“科技牛”背後,實際上是我國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崛起,我們不能缺席這場革命,且必須保持領先地位,從而釋放更大生產力,更好地提振經濟增長。當然,許多人對機器人當前的工作效率仍表示擔憂。有人測算,2至3台搬運機器人才能相當於一個工人的搬運能力。這就像火車剛發明時一樣,速度甚至比不上馬車,遭到人們的嘲笑。然而,兩百年後,馬車的速度仍無變化,而現代火車(高鐵)已能達到每小時300多公裏,磁懸浮列車甚至達到每小時400多公裏。因此,當一個新生事物出現時,我們不應質疑、嘲笑或排斥,而應積極擁抱技術進步,相信它具有顛覆性潛力。目前,可能需要兩三個搬運機器人才能相當於一個人工,但隨著技術進步,未來一個機器人可能相當於十個人工。
然而,機器人的大量應用也引發了擔憂,一方麵可能導致部分體力勞動者甚至部分腦力勞動者失業。這讓人聯想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發明後出現的“機器破壞運動”,工人因失業而砸毀機器。但這些並未阻止蒸汽機的廣泛應用,因為在市場需求和利益驅動下,資本的力量非常強大,它不僅能推動技術進步,還能推動技術的普及。未來,社會保障方麵需要出台相應措施,以應對因機器人大量使用導致的失業問題,解決生計問題。反過來,為了避免被機器人替代,我們需要提高認知,發揮人腦的優勢,提高個人核心競爭力。人腦相對於電腦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第六感、強大的推理能力以及對弦外之音的理解,這些是機器人難以企及的。至少目前,機器人尚未產生意識或情感。
我曾經看過一篇科技文獻,提到大腦相對於電腦的最大優勢不在於“記憶”,而在於“忘記”。我們每天接觸大量信息,大腦並不會像照相機一樣全部記錄下來,而是記住關鍵信息。晚上睡覺時,大腦皮層仍在活動,整理白天的信息,過濾掉無用信息,留下有用信息並儲存起來。之後還會進一步篩選,將當時認為重要但事後證明不重要的信息刪除。這種選擇性記憶能力是電腦不具備的,電腦硬盤越來越大,存儲空間需求不斷增加,甚至需要雲存儲,因為電腦不會忘記,它會存儲所有輸入的信息,這使得運算量巨大且難以快速找到問題的關鍵。未來機器人也是如此,既然執行的仍是人類的命令,那麽獨立思考的機器人很難被生產出來,有意識的機器人可能性極小。因此,一方麵我們要積極擁抱技術進步,另一方麵也要防範大量使用機器人可能帶來的新社會問題。
最近,馬斯克又提出,幾十年後機器人的智慧可能是人類的兩倍,有20%的概率可以毀滅人類。這種對科技進步的擔憂始終存在,我們也無法證偽。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投資角度布局這一行業,抓住未來爆發式增長的機會。如果你對這一行業堅定看好且理解較深,可能會敢於重倉;但如果你對這一行業信心不足或了解不深,可以選擇輕倉參與。最近看到但斌先生的一個視頻,標題很醒目:“當時代的技術進步到來時,哪怕雷聲滾滾,很多人都聽不見。”這次AI革命將顛覆許多行業和許多人的命運,我們身處其中,就要積極挖掘機會、把握機會,抓住機遇。A股方麵,重點關注的是人形機器人及AI板塊。
總結來看,今年以來開啟的這輪科技牛市行情背後有深刻的邏輯,有望延續全年,成為全年投資主線。“科技牛”行情起來後,賺錢效應會擴散,一方麵吸引場外資金入場,推動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大轉移,從而帶動整個市場的優勢行情展開;另一方麵,科技股大漲後估值提升,一些低估值的消費白馬股、新能源龍頭股以及紅利股也將流入資金,帶來估值回升,從而從“科技牛”走向更多結構性牛市行情,帶來更強的賺錢效應。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科技創新企業來說,傳統的估值指標(如市盈率、市淨率等)並不適用,因為這些公司仍處於前期研發階段,即使有業績也是傳統業務的業績,而不是因生產機器人帶來的業績貢獻。因此,此時查看其估值、市盈率等指標並不靠譜。目前,這一行業的配套企業大多市值在幾十億到兩三百億之間,隻有極個別達到千億市值。如果未來人形機器人板塊能像家電、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一樣成為一個大產業,那麽龍頭企業市值可能達到萬億,配套公司市值可能達到千億,細分行業龍頭市值可能達到幾百億。從市值角度看,當前人形機器人板塊的總體市值仍較小,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當然,在投資上,我們無法確定哪家公司將來能成功,但可以采取“投賽道”的方式。主動基金相對於ETF有更大優勢,基金經理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行業內一二十家更容易成功的企業,提高集中度,從而有望跑贏ETF的走勢。今年以來,配置人形機器人的主動基金收益率普遍超過50%,而人形機器人ETF漲幅僅20%多一點。投資賽道減少了投個股的不確定性。任何一個個股我們都無法確定其會成功,但通過投資一二十家係統行業龍頭,或者通過投資人形機器人主題投資基金,投資整個賽道的成功確定性將大幅增加。
(作者係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