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輪流轉 “含港量”成QDII產品製勝關鍵

2025-07-05 07:32:46
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只提供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 本報記者 劉偉傑

2025開年以來,港股強勢上行,“含港量”已取代“含美量”成為QDII產品業績的關鍵因素。許多名稱包含“香港”或“恒生”的港股主題基金紛紛進入QDII產品業績排行榜前列,還有一些名稱帶有“全球”字樣的產品也憑借重倉配置港股,業績較為出色。

多位公募人士稱,港股市場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比較,均處於相對低估位置,疊加近期中國人工智能(AI)行業發展勢頭驚豔,海內外投資者對於中國科技軟實力進行重新評估,吸引了資金進一步回流。

港股主題基金業績領先

2025開年以來,港股憑借優異表現領先全球主要市場,許多港股主題基金也水漲船高。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4日,有80隻QDII產品(A/C份額未合並計算)開年以來淨值增長率超20%,更有5隻產品的淨值增長率超30%。

具體來看,萬家恒生互聯網科技業指數C、萬家全球成長一年持有A、萬家全球成長一年持有C、招商中證香港科技ETF、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ETF暫居“前五”,開年以來淨值增長率均超30%。其中,萬家恒生互聯網科技業指數C以33%的回報率領跑,該產品去年四季度重倉配置了騰訊控股、阿裏巴巴等在港上市的互聯網科技品種。

知名基金經理黃興亮管理的萬家全球成長一年持有也憑借重倉港股暫時領先,該產品在去年四季度布局了金蝶國際、等在港上市的科技品種以及多隻醫藥股,金蝶國際、中芯國際開年以來分別上漲近60%、70%。

另外,規模超360億元的易方達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QDII-ETF)在去年四季度大麵積配置港股,其重倉品種包括騰訊控股、阿裏巴巴、美團、小米集團等。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在QDII產品業績排行榜位居前列的還有南方中證香港科技ETF、廣發恒生科技ETF、嘉實恒生科技ETF、大成恒生科技ETF、華夏恒生科技ETF、易方達恒生科技ETF、匯添富恒生科技ETF等,這些產品開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均接近30%。績優產品名稱中包含“香港”、“恒生”字樣已成為普遍現象。

另外,在2025開年以來淨值增長率超10%的200多隻QDII產品中,也以港股主題基金產品為主,還有一些“含港量”較高的產品帶有“全球”或“海外”字樣,名稱中帶有“美國”字樣的產品則很難進入業績排行榜前列。

匯豐晉信基金海外權益投資部副總監、基金經理許廷全表示,港股科技板塊曾經長期具備較好的成長性與稀缺性,在估值上享受了較高溢價。過去幾年隨著不確定因素的提升、美聯儲加息以及行業競爭加劇,板塊整體估值溢價收斂至近十年的最低水平。2025開年以來,隨著內地AI模型效應發酵,疊加企業盈利預期提升以及決策層愈發重視民營企業發展,市場情緒得到催化,南向資金開始持續流入科技板塊。

新興市場主題產品業績落後

除了“含美量”較高的產品業績不盡如人意之外,一些瞄準新興市場的QDII產品亦表現不佳。這些名稱中帶有“印度”“東南亞”“越南”等字樣的產品,曾在去年業績爆火,備受投資者關注,但2025開年以來的業績普遍落後。例如,一些頭部基金公司旗下的印度市場、印度股票、東南亞科技、新興亞洲、越南市場等主題產品,2025開年以來紛紛出現淨值回撤。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多隻QDII產品業績倒數的原因大多為較低的“含港量”,這些名稱中帶有“美國”“標普”“環球”“全球”的產品均大手筆布局美股,很少或幾乎沒有配置港股。

富國基金表示,DeepSeek橫空出世,為AI產業鏈上中下遊注入活力,近期也在積極擴展“朋友圈”,牽手各行各業,讓各界看到了AI應用落地的可能性。DeepSeek的出現及一係列操作提升了中國科技資產的估值,其中就包括被低估已久的港股科技互聯網企業。

德意誌銀行在近期發布研報,表達了對中國資產的樂觀看法。該報告稱,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將消失,DeepSeek的“斯普特尼克時刻”效應,標誌著中國知識產權的國際認可度大幅提高,全球資本配置將出現調整等。總體而言,包括德意誌銀行在內的多家外資機構對中國的經濟信心在近期得到大幅提升。

把脈港股後市走向

2025開年以來,港股以絕對優勢領先全球市場。截至2月25日,恒生指數已累計上漲約15%,恒生科技指數更是大漲約28%。不過,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均在2月25日出現高位走軟跡象。

當日港股低開高走,恒生科技指數開盤時一度跌超4%,多頭資金在早盤密集湧入,該指數盤中出現反彈,但午盤以後市場氣氛轉為平淡。截至收盤,該指數下跌1.57%,科技股出現集體下跌,但跌幅普遍收窄。

業內人士稱,短期來看,恒生科技指數已漲至2022年1月以來高位水平,未來或麵臨調整,部分投資者也有獲利了結心態,從而帶動市場高位震蕩。不過,近期港股企業陸續公布業績,業績超預期的品種或迎來交易性行情,建議關注。

許廷全認為,港股自2021年2月的階段性高位回調以來,已經經曆了較長時間,估值亦調整到較低水平。目前港股估值仍處於過去十年的相對低位,在全球主要市場中,港股也屬於估值窪地。展望後市,海外貨幣政策已出現轉向,疊加國內政策麵暖風頻吹,當前港股市場具備持續反彈的條件。

在許廷全看來,2024年以來,長線外資回流港股跡象並不明顯。流入資金以偏短期的交易性資金和避險資金為主,其屬性決定了投資周期相對偏短。未來隨著中國宏觀經濟動能進一步顯現,企業業績進一步企穩回升,或有機會見到長線資金進一步回流。尤其在當下很多海外市場估值處於相對高位的情況下,具備較高成長性且估值相對較低的港股資產具有非常高的配置吸引力。若海外長線資金出現回流,就過往風格判斷,預計其配置仍會圍繞具有稀缺性的中國優質資產展開,如互聯網科技龍頭、細分市場消費、創新醫藥、高端製造等具備長期結構性增長機會的行業。

  • A+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