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詞條概要
艾未未,中國當代藝術家。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1998年擔任“中國藝術文件庫”藝術總監;2006年在華人藝術家中排名第一;2012年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人物中位列第3位。
人物生平
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
1981年~1993年,旅居美國紐約,先後就讀於 紐約帕森設計學院, 紐約藝術學生聯盟。
1993年,回國探望病重的父親,為了打發時間,也為了重新了解祖國的藝術遺產,他開始收藏古董。
1998年~1999年,擔任“中國藝術文件庫”藝術總監、展館策展人。
1994年~1999年,主編出版前衛藝術刊物“ 黑皮書”(1994)、 白皮書(1995)、 灰皮書(1979)北京。
2000年,於上海策劃藝術展《不合作方式》 。 .
2008年, 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 鳥巢”項目設計方案中標者――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築設計公司的中方項目顧問。
2008年起,製作了數十部反映中國現實的 紀錄片。
2011年4月3日~2011年6月22日, 艾未未事件。
2014年5月23日下午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參觀新展“戴漢誌:5000個名字”的很多觀眾都看到了一麵空白的展牆,這麵牆上原本應該呈現的三件作品被藝術家艾未未在當天撤走。據了解,這場風波由於尤倫斯方麵在作品說明中隱去了艾未未的名字,引起藝術家艾未未不滿,在其個人 社交網絡吐槽尤倫斯藝術中心“篡改當代藝術曆史史實,再次刪除我作為漢誌的朋友、合作者的名字。”並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當代藝術怪象的鄙視。
艾未未發表於Flitto的原文:
aiww: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回顧紀念我的友人、合作者戴漢誌的展覽中,篡改當代藝術曆史史實,再次刪除我作為漢誌的朋友、合作者的名字。我將參展作品撤出,以表示對漢誌的永久懷念,和對中國當代藝術怪象之鄙視。
2014年6月11日下午, 艾未未上傳了一張自己舉著大腿模仿槍的照片到有著大量粉絲的社交網站 Twitter和 Instagram。此後,他轉發了超過100張眾人模仿他的姿勢的照片。他的圖片引發了社交網絡瘋狂模仿的熱潮。(詳見百度百科詞條: 腿槍照)
榮譽及成就
2006年
2006年,入選英國權威藝術雜誌《 藝術評論》 "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2006年),在華人藝術家中排名第一。
2007年
2007年1月11日,入選2006年度十大藝術新聞人物。
2007年10月,入選英國權威藝術雜誌《藝術評論》 "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2007年),名列68位。
2008年
2008年9月20日至11月30日,英國利物浦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經過評委會層層篩選和評定,選出了250名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其中包括艾未未。
2008年11月8日,大收藏家希克創辦的本年度中國當代藝術獎,在尤倫斯藝術中心展出獲獎作品。艾未未獲“終身成就獎”並展出了他的裝置新作:500輛“永久”牌自行車切割成小塊的碎片零件。
2008年10月,入選英國權威藝術雜誌《 藝術評論》 "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2008年),名列第47位。
2009年
2009年3月,獲第二屆 沙飛攝影獎攝影創作獎。
獲獎理由:艾未未的《紐約1983-1993》,既展現個體對生活、生命的理解與態度,也把個體觀看與現實的關係具象化。他對攝影的態度其實就是對生活的態度。通過一係列無視攝影法則的攝影行為,將個體對自由的追求還原到了膠片之中。他以反攝影的方式,提示何為攝影,以顛覆攝影的方式,顛覆人們對攝影的固定觀念,也質詢人們對現實的僵化認識。成為他生命器官之一部分的照相機,把個體的直覺與本能,與時而動蕩、時而沉悶的現實直接對接,通過日常的片斷,重構個體的生命體驗,鋪延開一幅真實的生命圖像。他的一係列看似漫不經心的影像,在將日常的苦澀、歡樂、憂傷、無聊、希望、詩意與暴力糅合一體的同時,也編織成一部個體與時代息息相通的個人史。
2009年10月,入選 英國權威藝術雜誌《 藝術評論》 "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2009年),位列43位。
2010年
2010年10月,入選英國權威藝術雜誌《 藝術評論》 "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2010年),位列13位。
2011年
2011年10月13日,入選英國權威藝術雜誌《 藝術評論》 "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2011年),位列榜首,被BBC稱之為ArtReview’s ’most powerful artist’(《藝術評論》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2012年
2012年2月,和瑞士建築事務所赫爾佐格·德梅隆一同被選為設計英國蛇形畫廊的設計師,這將是蛇形畫廊的第十二個展亭。這個設計組合在2008年合作設計了北京奧運會場館 鳥巢,該項目還榮獲RIBA lubetkin大獎。
2012年2月15日,美國ICP國際攝影中心的年度獎 項Infinity Awards揭曉,艾未未獲得Cornell Capa獎。
2012年3月,獲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美國分會(AICA-USA)2011年度最佳展覽獎最佳公共項目二等獎。(Best Project In A Pubilc Space)
《艾未未: 十二獸首》(艾未未,Circle of Animals/Zodiac Heads,地點:紐約Pulitzer Fountain,Grand Army Plaza,展期:2011.5.2-2011.7.15,項目組織者:Larry Warsh/AW Asia)
2012年5月,獲選為美國人權基金會首屆“哈維爾創意異議人士獎”的得獎者。
2012年10月,入選英國權威藝術雜誌《 藝術評論》 "全球當代藝術界最有影響力100人"(2012年),位列第3位。
作品風格
作品以觀念藝術、建築藝術、物件裝置到社會評論與行動關懷,展現了多麵向的藝術能量與開放的格局,其創作媒介素材包括:攝影、雕塑、陶瓷、大理石、腳踏車、古木器以及錄像等,並在國際藝術界享有盛譽。
藝術作品
著作
(1)1994年 《黑皮書》 (Black Cover Book)
(2)1995年 《白皮書》 (White Cover Book)
(3)1997年 《灰皮書》 (GrayCover Book)
(4)2002年 《中國當代藝術訪談錄:中國當代藝術獎1998-2002》
(5)2003年 Ai Weiwei: works, Beijing 1993-2003
(6)2004年 Beijing 10/23 /Ai Weiwei
(7)《 謝南星作品:1992-2004》(Xie Nanxing,paintings:1992-2004,與陳衛群合著),Galerie Urs Meile(瑞士 盧塞恩);Timezone 8(北京),2004年
(8)《 謝南星作品:1992-2008》(Xie Nanxing:works,1992-2008),Timezone 8(香港),2008年
(9)《Fragments:Beijing 2006》(與 陳衛群合著),Galerie Urs Meile(瑞士盧塞恩);Timezone 8(北京),2006年
(10)2006年《碎片:北京2006/艾未未》
(11)2007年 Ai Weiwei: works 2004-2007
(12)《 此時此地》(Time and place),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對於中國大多數人來說,艾未未的形象總是充滿力量同時隱約模糊。他在世界範圍內享有令人驚訝的知名度,他是國家體育場“鳥巢”設計的重要參與者,他製作過許多奇奇怪怪東西,同時是個直言無忌的批評者。《此時此地》是艾未未的第一部中文著作,集中體現他在藝術與建築等領域的非凡洞見。
(13)《艾未未:紐約1983-1993》(Ai Weiwei,New York 1983-1993,與 毛衛東合著),三影堂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14)《不要對我有幻想:艾未未雜文選》,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本書選自2005年至2009年博客文字。
(15)《尋找快樂的能力:艾未未訪談集》(與蒙憲合著),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個展
1982年 亞洲基金會,美國三藩市
1988年 “舊鞋.性安全” Art Waves畫廊,美國紐約
2003年 麥勒畫廊,北京-盧塞恩,瑞士盧塞恩
2004年 個展,伯爾尼畫廊,瑞士伯爾尼
2004年 Caermersklooster,根特文化藝術中心,比利時根特
2004年 個展,羅伯特米勒畫廊,美國紐約
2006年 “碎片”,麥勒畫廊,北京-盧塞恩,中國北京
2007年 麥勒畫廊,北京-盧塞恩,瑞士盧塞恩
2007年 Traveling Landscapes,Aedesland,德國柏林
2008年 個展,艾比安畫廊,英國倫敦
2008年 個展,現代畫廊,韓國首爾
2008年 個展, 格羅寧根美術館,荷蘭格羅寧根
2009年 “艾未未,紐約1983-1993”,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中國北京
群展
1979年 第一屆“星星畫會”展覽, 中國美術館館外,中國北京
1980年 第二屆“星星畫會”展覽, 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1986年 “中國新表現”,城市美術館,美國紐約
1986年 “中國前衛藝術”,奧爾巴尼大學美術館,美國紐約
1987年 The Star at Harvard: Chinese Dissident Art,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美國哈佛大學
1989年 “星星畫會:10年”香港漢雅軒/台灣漢雅軒/法國巴黎漢雅軒
1993年 “中國當代藝術:星星畫會 15年”,東京畫廊,日本東京
1995年 “變化:中國當代藝術”,哥德堡美術館, 瑞典哥德堡
1996年 Begegnung mit China, 路德維希國際藝術論壇,德國亞琛
1997年 “接點――韓國,中國,日本當代藝術”,大邱文化藝術中心,韓國大邱
1998年 Double Kitsch: Painters from China,Max Protetch畫廊,美國紐約
1999年 Innovations Part I,中國藝術文獻倉庫,中國北京
1999年 “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1999年 Concepts, Colors and Passions,中國藝術文獻倉庫,中國北京
2000年 “不合作方式”,東廊畫廊,中國上海
2000年 Portraits, Figures, Couples and Groups,比翼藝術中心,中國上海
2001年 Take Part II, Galerie Urs Meile,麥勒畫廊,北京-盧塞恩,瑞士盧塞恩
2001年 “土木.中國年輕的建築”,Aedes 畫廊,德國柏林
2001年 Take Part I,麥勒畫廊,北京-盧塞恩,瑞士盧塞恩
2002年 “中國――傳統到現代”,奧伯豪森路德維希博物館, 奧伯豪森德國
2002年 “第1屆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
2003年 New Zone - Chinese Art, Zacheta國家美術館,波蘭華沙
2003年 “節點-中國當代藝術的建築實踐展”,上海聯洋建築博物館,中國上海
2003年 Cement u2013 Marginal Space in Contemporary Art, 前波畫廊, 美國紐約
2004年 “第9屆國際建築展”, 威尼斯雙年展, 意大利威尼斯
2004年 “過去與未來之間:中國新攝影與影像”,芝加哥當代美術館, 美國芝加哥/紐約國際攝影中心, 美國紐約
2004年 Modern Style in East Asia, 北京東京藝術工程, 中國北京
2005年 “第2屆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
2005年 “過去與未來之間:中國新攝影與影像”維多利亞.阿爾伯特美術館, 英國倫敦/西雅圖美術館, 美國西雅圖
2005年 “東經116?與北緯40?的聚落” 站台.中國當代藝術, 中國北京
2005年“第一屆蒙彼利埃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法國蒙彼利埃
2005年 Herzog & de Meuron. An Exhibition, 泰特現代美術館, 英國倫敦
2006年 “入境:中國美學-2006上海當代藝術館文獻展”, 上海當代藝術館,中國上海
2006年 “第5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昆士蘭美術館,澳大利亞昆士蘭
2006年 “第15屆悉尼雙年展”,澳大利亞悉尼
2006年 “填空”, 中國藝術文獻倉庫, 中國北京
2006年 “2006釜山雙年展”, 釜山現代美術館,韓國釜山
2007年 “透視的景觀:第6屆深圳當代雕塑展”OCT當代藝術中心,中國深圳
2007年 “原點:星星畫會回顧展”今日美術館,中國北京
2007年 “Art from China u2013 烏裏.西克藏品展”,巴西銀行文化中心,巴西裏約熱內盧
2007年 “中國歡迎你……欲望,奮鬥,新身份”,格拉茨美術館,奧地利格拉茨
2007年 The Real Thing: 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利物浦泰特,英國利物浦
2007年 “第二屆莫斯科雙年展”, 俄羅斯莫斯科
2008年 “第11屆國際建築展”,意大利威尼斯
2008年“利物浦雙年展08”,泰特利物浦,英國利物浦
2008年“超級風水:尤倫斯基金會藏品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中國北京
2008年“移花接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後現代方式”,OCT藝術設計畫廊,中國深圳
2008年“地圖遊戲:變化動力”今日美術館,中國北京
2008年“金色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展”,麥約美術館, 法國巴黎
2008年 “身體媒介”多倫當代美術館,中國上海
2009年 Action u2013 Camera: Beijing Performance Photography, Morris and Helen Belkin畫廊,加拿大溫哥華
2009年 “麻將:中國當代藝術,希克藏品展”,Peabody Essex美術館,美國賽勒姆
送評作品
1、1983 Lorimer Avenue Apartment, Brooklyn. 布魯克林洛裏莫大街公寓
2、1986 Chen Kaige & Carma Hinton. 陳凱歌和卡瑪ⷨ
3、1986 Self-Portrait. 自拍
4、1987 Backstage at the Met. 8th Street Subway Station. 大都會歌劇院後台 八街地鐵站
5、1987 Basement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世貿中心地下室
6、1987 Dress Rehearsal for Turnadot at the Metropolitan Opera. 大都會歌劇院的《圖蘭多》彩排
7、1988 Allen Ginsberg. 艾倫ⷩ斯伯格
8、1990- Alaifu. 阿來夫
展出動態
《童話》――2007年 “第12屆卡塞 爾文獻展”,德國卡塞爾
2007年2月份起,艾未未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要在中國各地招募1001人,組成《童話》軍團,去德國卡塞爾參加文獻展,所有人的食宿、交通全部由艾未未承擔,總投入300萬歐元。
2007年7月17日,艾未未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第三批《童話》成員離開德國卡塞爾的圖片,至此,艾未未帶領1001個中國人到德國 格林童話的故鄉 卡塞爾參加文獻展的“作品”就基本完成了。
《一億顆陶瓷瓜子》――2010年,第11屆 聯合利華藝術委員會展覽,英國倫敦Tate Modern Turbine Hall
2010年10月11日,中國藝術家、詩人艾青之子艾未未在倫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內為第十一屆聯合利華藝術委員會展覽揭幕。
2010年10月12日~14日,《 1億顆陶瓷瓜子(Sunflower Seeds)》,英國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渦輪大廳(Tate Modern Turbine Hall,London)。
《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Peter Aspden發表評論說,作品讓人想起了 大衛ⷨ쥥的電影《 社交網絡》( Facebook創始人的故事)。這一作品因參觀者踩踏而產生的粉塵問題而被暫停。
2011年2月16日,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及金酸莓獎在北京舉行了頒獎典禮,艾未未的《一億顆瓜子》同時獲得了金棕櫚及金酸莓獎。
建築
1999年 艾未未工作室 北京(建成)
2000年 藝術文件倉庫 北京 (建成)
SOHO現代城景觀設計 北京 (建成)
SOHO現代城藝術館策劃 北京 (建成)
2001年 長城腳下的公社景觀設計 北京 (建成)
甲55酒吧 北京 (建成)
2002年 上海視覺藝術大學 (方案)
艾青文化公園 浙江(建成)
金華金東義烏江大壩 浙江(建成)
江蘇安特汽車廠 江蘇(建成)
國家體育場方案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顧問 北京(建成)
金東新區商業文化中心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顧問(方案)
廣東東莞 鬆山湖文化營展覽館 (方案)
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16#建築――六間 南京 (在建)
啞巴 空間設計 北京(建成)
去哪 餐廳 北京(建成)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小型公共建築展策劃及公園景觀設計(建成)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古陶博物館 (建成)
運河岸上的院子 九個盒子 北京 (建成)
上河別墅G12建築 北京(在建)
泰禾地產招商局辦公室設計 北京(建成)
泰禾地產別墅樣板間設計北京 北京(建成)
四川 九寨溝邊邊街 四川(建成)
麗江雪山水城樹宅 雲南(在建)
高爾夫俱樂部 雲南(方案)
草場地北院改造 北京(建成)
草場地北院二期 北京(建成)
海口別墅 海南(方案)
黃山登山者紀念碑 安徽(方案)
2006年 江南會所 杭州(方案)
攝影棚 北京(在建)
昆明藝術家別墅 昆明(在建)
上院室內設計 北京(方案)
紀錄作品
2010年7月末,中國首部吃貓調查紀錄片《 三花》在京滬穗三地舉辦放映會。該片由艾未未工作室曆時7個月調查拍攝,從2009年12月上海救貓誌願者的一次貓車攔截行動開始,最終牽出了一條觸目驚心的灰色吃貓產業鏈。
人物其他信息
文字傳記
《瞧,艾未未》,台北市:傾向出版社,貝嶺編,2011年
《Weiwei-isms:Ai Weiwei》,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Larry Warsh著,2012年
《談艾未未》(Regarding Ai Weiwei), 台北市立美術館,劉永仁執行編輯,韓伯龍、張至維翻譯,2012年
傳記電影
《艾未未:從未抱歉》(Ai WeiWei: Never Sorry,2012年),美國青年女導演/記 者艾莉森·克萊曼(Alison Klayman)跟訪艾未未兩年時間,記錄了這位 藝術家、 社會活動家的人生,藝術,以及政治遭遇等。
2012年,獲柏林影展。
2012年,獲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2012年,獲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
2013年,艾莉森ⷥ 萊曼入圍第65屆 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提名名單,《艾未未:從未抱歉》同時入選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人物肖像
2013年,華裔攝影師趙益鋒(Stefen Chow),供職於馬來西亞Smithsonian magazine,憑肖像《 艾未未》獲得第56屆 荷賽獎肖像類單幅二等獎。
人物評價
一個在藝術界、策劃界、建築界、理論界、家具界、媒體界等各個領域裏不斷的破壞生態,顛覆話語方式,自翊為攪屎棍的大混混2006年寫了一年博客共計1080篇,200多萬的高訪問量高人氣指數著實給中國的一些當代藝術家們開拓新領域起了個好頭。
――――2006年度十大藝術新聞人物評語
作為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艾未未以其雕塑、裝置和建築而聞名,但攝影在他的藝術創作實踐當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對攝影有著獨到的見解,也曾經用攝影來創作藝術作品。我推薦艾未未參評的理由是他利用攝影的手段和媒介,真實地記錄了自身的生活和強調發現真實的記錄,並通過博客的網絡發布出去。
他的拍攝無所不在,這些照片的拍攝本身就是什麽東西感興趣就拍什麽,完全憑著一種不知所來的直感,帶有一種不經所謂藝術修飾的低層視角,其主觀是想達到他所在的整體環境、過程,包括物理和人文的不同層麵的原生態的效果。這些照片是對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周圍場景所作的紀錄,揭示了他的思考和態度,帶著不同時代特有的烙印。在他的攝影中,他排斥和挑戰所謂的經過藝術渲染的攝影,也拒絕從日常生活的參照中提示出來的擺拍、虛構、刺激的手段與策略的所謂前衛藝術攝影,更摒棄具有效果的真實性的紀實和新聞性攝影。至於照片拍得好與壞,或從什麽視角來攝取已經無所謂了。他是有意識地隱去他的藝術家身份,可以說他是以往拍攝係統規則的破壞者,也是有意識地在顛覆我們慣常攝影的審美意識與習慣。同時,從某種角度也預示著一種民主意識的生成,因為他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和互聯網開放、自由等特性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可以更加無所顧忌地選擇表達的方式。所以,拍攝也許對他來說與其是一種對真實的直觀攝取,還不如說是一種對現實的表態,或用以撫慰現實中的某種缺失。例如,在上海的楊佳事件中,艾未未的態度與方式已引起廣泛關注,並在許多觀者的眼中成為不畏強權的直言者。
因此,在他所提供的新的選擇性表達空間內,觀者需要在這種選擇性中進行一次新的社會形象的認知與重組。這是以往從沒有過或嚐試過的傳播和展示的視覺經驗,也是一種新的更為自主的表達機製。在他的這種拍照、發布和與其他博客的鏈接及上網觀者的互動中,人們的生活距離,或者說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因為有了這種方式而另外多了一項拉近的工具和渠道。其意義不僅在於用一種新的視覺觀念表現所處的生存環境,而且還在於觸碰了我們慣常的接受圖像的觀看模式和經驗,更為我們自身的存在記錄了自主意識的曆史。
――――第二屆“沙飛攝影獎”提名委員 馮博一
很多事情和他有關。他和2008年奧運會的主場館有關,他是中方顧問。他和一些書有關,1994年的《 黑皮書》和之後的《 白皮書》、《 灰皮書》,已成為記錄上世紀90年代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每天都有大藝術館和基金會的人、作家、攝影師和導演拜訪他,“他們連長城都不去,就來這兒,急切地想知道中國發生著什麽。”
他是2007年卡塞爾藝術展上最出風頭的藝術家,帶領1001個中國人,飛到 格林童話的故鄉 卡塞爾,輕鬆地完成了一次時空轉換的觀念行為,並命名為“童話”,這是本屆卡塞爾文獻展最重磅的作品。
西方來了!西方人來了!這次,在西方,1000名中國人來了,領頭的人是艾未未和他的絡腮胡子。
―――― 陳丹青
有人說艾未未是個徹底的目的論者,一切事情從目的出發,簡單、直線條。而熟悉艾未未的人可以提供一個更久遠的線索:12年前在紐約的他就鮮明地反對建築和裝修有任何抒情的傾向,喜歡冷酷、喜歡簡單。這個觀點有些像提倡的簡約風格,但實際上,兩者有根本的區別:未未所喜歡和提倡的,是省略去所有的風格,不占有任何文化含義,“最好是把一個空間最合理地使用,不需要帶有任何文化含義,並且我會刻意地避免各種設計潮流。”他說。於是,在這座房子出現的時候,就有了各種讓人匪夷所思的細節。比如,房子蓋完的時候,工人非常不理解:這個房子沒有屋頂!“我覺得一個房子跟一個盒子很像,感覺是要把東西盛進去的那種,一有房頂就容易染上各種風格,傳統的、西化的,我都不喜歡,所以隻是非常簡單地蓋上。”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