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按:
泉友楊然在圈子裏赫赫有名,貓眼就不多做介紹啦!這一次,貓眼有幸首發他的這篇非常有指導性的外國錢幣收藏指南。
這個主題也是貓眼一直想寫但一直沒有勇氣下筆的內容。本文不僅有自己的經驗分享,更有對於收藏獨到的認知。無論你是剛入門的小白,還是收幣多年的大神,相信本文都會給你以啟發。
聲明:貓眼隻在不更改原意的前提下添加部分圖片做了文章排版,投稿文章內容僅代表投稿人觀點,與貓眼看幣平台無關。
序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與對外開放的不斷加深,世界對於中國人來說已經越來越小,而外國錢幣收藏的門檻也因此不斷降低。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緊密,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或留學、或旅遊,世界對於他們不再陌生,外國錢幣隨著一代代人知識積累的不斷加深和眼界的不斷開闊,也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然而在中國,外國錢幣收藏者所占的比例在全國錢幣收藏者中仍然不大,國內相關的資訊亦不發達,這就使得很多新人、甚至一些已經收藏外國錢幣一段時間的人實際上仍然不得其門而入,始終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停滯不前,也不知應該如何在這個時代更好的建立自己的收藏。
有鑒於此,我撰寫此文,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對國內外幣收藏水平的整體提高有所裨益。
本文全篇分為十個部分,可以單獨成立,也可依照從一到十的順序循序漸進,構成一個完整的收藏體係建立的過程。
一、新時代與舊時代
新時代與舊時代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但從實際上來說,可以大致以2000年左右為界限。
此前因為消息閉塞,市場渠道不通暢,外幣的收藏仍然以傳統方式為主,逛實體市場、請出國的友人帶回、或是使用電子郵件或傳真與外國認識的店家進行溝通等等。收藏的構建也仍然以各類主題如花卉、動物、交通工具,或是按照國別收集國名,每個國家一套流通幣之類的方式。
而進入新千年以來,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日新月異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外幣收藏也進入了新時代。新一批的收藏群體更為年輕,外語基礎更好,互聯網使用更加熟練。隨著世界各主要拍賣公司和大型幣商都開通了自己的網站,網上拍賣和購買成為了迅速崛起的收藏方式。由此也決定了這一代外幣收藏者所麵臨的選擇更多,渠道更通暢,獲取信息更便捷,眼界更開闊。
舉一個例子可以更好的說明這種差異——
著名錢幣收藏家也是知名的外國錢幣收藏推廣者李鐵生先生主編的《世界硬幣趣談》應該是很多人外幣收藏的啟蒙讀物。在2001年出版的《世界硬幣趣談四集》中,李鐵生先生在“歐遊雜拾”一文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在聚會日我遇見了兩位德國幣商。一位是德國緊急狀態幣專家,一位是陶瓷幣專家。我代國內幣友所購的幣大多出自此兩人。緊急狀態幣幣商曾是芬克目錄編者之一,對此領域造詣頗深。他對中國幣友熱衷於德國緊急狀態幣感到驚異,也願意盡力相助。從他手裏,我為國內幣友買到世界麵值最高的硬幣-1萬億(1 Billon)大馬幣。他說,他一生中也隻經手過十多枚,現在越來越難尋了。”
這裏提到的大馬幣(1 Billion)即1923年德國緊急狀態時期威斯特伐利亞省發行的著名馬幣係列中最知名的一枚,麵值一萬億馬克,是世界有史以來麵值最高的硬幣,也因此成為了德緊名譽品種。
德國緊急狀態幣名譽品“一萬億馬克”
德國緊急狀態幣名譽品“一萬億馬克”
故事中記敘的便是我所提到的新舊時代交替時的情況:一位德緊權威目錄之一芬克目錄的編輯者,專業的細分領域德緊幣幣商,一生中也隻過手了十幾枚這顆錢幣;而筆者自己在短短幾年中已經過手三枚,另一位相熟的年輕的專做德國幣的幣商一年中則要過手十數枚以上的該幣,而市場上這枚幣幾乎不用太費力氣即可買到,雖然好品相的仍然相對稀缺,但卻著實是今非昔比,這一切不得不說是時代變化所造成的。
因此在開始外幣收藏的時候一定要謹記現在已經是一個信息化的新時代,在研究資料時或是購買錢幣時一定要注意信息是否是屬於舊時代的標準或經驗。
一些過去認為珍稀的品種或是所謂“名譽品”極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信息閉塞和渠道不通暢造成的,在當今的時代可能已不再那麽稀有。
比如同樣是外幣收藏大家與先驅的錢加權先生,在《世界硬幣趣談》中提到圖瓦共和國(即唐努圖瓦)1934年流通七枚套幣時曾推斷全國擁有者不超過10人,而他本人努力了近十年,也才在九十年代末期獲得了其中一枚5戈比麵值的硬幣。這套幣在一般流通幣和國名收藏者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至今仍算得上是少見的品種。但筆者近幾年已經幫兩位朋友各配齊一套了。
唐努圖瓦流通幣一套七枚
二、多看多聽少買無論是作為一個入門者還是已經是嚴肅的收藏者,多看多聽少買應該時時記在心頭。雖然筆者也經常抑製不住購幣欲望而“盲目消費”,但仍希望大家都能將此條共勉之。
無論剛入門還是已經收藏了很久的外幣收藏者,一定都會覺得外幣世界極其寬廣,品種更是數不勝數,幾乎任何一個國家或是地區,任何一個主題,任何一種工藝的錢幣都數不勝數。而且隨著閱曆的增加,對於外幣了解的不斷加深,這種感覺都會越來越強烈。可以說是在這個領域涉足越深,時間越久,專業性越強就會覺得自己越渺小,永遠都會有新知在前麵等待著,永遠都會有需要了解和研究的東西。
那麽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節省一些時間和學習成本,更好更快的確立自己的興趣又不多花冤枉錢走彎路呢?這就需要多看、多聽、少買。
1、多看
多看是指多看書、多看目錄、多看市場、多看資料。
書首先是入門書。比如上麵提到的《世界硬幣趣談》(共出版5集)就是很好的一種,他可以幫入門者很快的開闊眼界,了解到外幣的豐富多彩與一些基礎知識。但也如上文所敘,這本書的年代屬於舊時代,因此對於其中的結論和一些經驗要有所保留的接受,千萬不要盲目的按圖索驥,隨著未來了解的加深自然會形成自己的判斷,在一開始大可當其是一本趣味讀物來看。比較遺憾的是,中文書籍中外幣收藏的書籍相當稀少,這也是為什麽已經時過境遷,筆者仍然要推薦這套書的原因。但收藏多少是相通的,因此關於郵票收藏、古書收藏、乃至古董收藏的書籍都不妨拿來一讀,對於建立自己的收藏觀念不無裨益。
《世界硬幣趣談》1-5集全套
接下來的一項是看目錄。錢幣目錄是一個國家或是一種門類錢幣收藏最為專業化的體現。一本好的錢幣目錄可以讓錢幣收藏事半功倍,這也是為何很多目錄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元的原因。奇怪的是很多人可能花了幾萬塊買錢幣,卻舍不得花上幾百塊買一本有用的專業目錄,寧可靠著自己拚湊來的一知半解花大錢買幣,也不願買本目錄對照一下整個體係的樣貌。對於尚未確立自己集藏範圍的人,不妨可以先購置一本綜合性的目錄。
首選自然是美國克勞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錢幣標準目錄》(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Coins)即有外幣聖經之稱的“克勞斯目錄”。
克勞斯目錄
其次可以選擇德國巴滕貝格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錢幣目錄》(Welt Munzkatalog)即同樣經常被引用的“Schon目錄”。這兩本編輯體例不同,內容選取也有不同,可以互為參考
Schon目錄
總的來說,克勞斯目錄大而全,但有很多小的瑕疵,最主要的是他雖然每年都會出新版,但對於內容更新卻十分謹慎,所以上麵的信息一定要根據實際經驗辯證的參考,不可全信。Schon目錄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德國人的嚴謹精神,對於查找一些稀有品種的信息以及判斷一些價格上有優勢,但因其是德文,編排體例又比較簡約,所以隻建議作為參考對照。
當確認了收藏方向之後,就可以進一步搜尋相應國家、相應時代或相應主題的專門目錄了。
這裏要注意的是有些目錄因為本身已是收藏品,所以雖然比較稀有但因其古老而實用性並不高。但也有很多高價目錄或者是因為是該國家或該領域唯一的專業目錄,或者是因為內容尚無人可以超越而被奉為圭臬,這樣的目錄可謂是一分錢一分貨,如果需要千萬不要吝嗇,及時入手往往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接下來就是看市場。在有了書本上的大致概念後,就要結合實際了。這裏的市場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再局限於實體市場,而以網上為主。當然對於可以在世界各地參加錢幣展會的人來說,實體市場仍然有著巨大的作用,但對於大多數閉門家中坐,時間和財力都不能支撐全年往返於世界各地錢幣展的人來說,現在的新時代網上有著太多的市場信息可以了解。最主要的市場信息了解可以通過各類拍賣,如HA、SBP、Spink、Kunker等大型錢幣拍賣網站和他們的拍賣目錄來對照印證書本上所看來的信息。
這裏要注意的是拍賣的價格並不一定是唯一的參考,市場除了正常的起伏之外,也有某場比如英國錢幣為主的拍賣,可能順便的一些法國錢幣價格就不會很高,此外也有一些大幣商會將一枚幣反複拍賣以留下更高的成交記錄,造成市場繁榮的假象,這些都要隨著經驗的累積而產生辨別能力。
但應該說,拍賣作為一種良好的出售模式,無論是錢幣價格的市場參考價值,還是錢幣品種的數量與珍稀度判斷,都是看市場最好的選擇。
最後就是多看一些資料,結合書本與市場的信息進行綜合比對。網上可以找到一些針對某個幣或是某個專題的專業論文,也會有對某個時期曆史的論述,或是對某種製幣工藝的剖析,這些都是在常規渠道所無法深入了解的。因此多看的最後,應該更為廣泛的搜集資料,以對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更深入和更綜合的了解。
2、多聽
多聽則簡單而直接的多,就是多接觸收藏的前輩,聽他們分享收藏某個錢幣係列的經驗。
這裏說的經驗很大程度上是由時間累積形成的市場經驗。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需知此事要躬行,錢幣收藏還是要以實踐作為最終目標,一些幣沒有見過實物是無法做出準確判斷的。
有一些容易自大的收藏者,在某本書或是某個論壇帖子上看到了一鱗半爪對於某個幣或是某個品類的描述就自以為得意,殊不知那些信息和實際的市場或是實際錢幣的樣貌往往相差甚遠。
因為前麵所提新舊時代的問題,一些過於陳舊的記述往往是以偏概全,而一些藏家自己的想法有時也記敘的不完整或是主觀性太強。
沒有實際的市場實踐,對於資料的真實性就很難做出判斷。而市場的實踐隻能靠時間的累積,這就是為何要多聽前輩講解的原因。隻有在市場這一個領域,縱使在新時代,也無法以龐大的信息代替自我的經驗。
例如某個品類中哪種幣是市場上最為少見的,這不一定是書上寫的量最少的,也不一定是最貴的,但卻有可能是十年也難得一遇的。又或者哪種幣可能一般品相很常見,但高品卻難得一遇,哪種幣曾經身為珍稀幣卻因為庫存忽然大量出現等原因而一落千丈。哪種幣的缺陷狀態是先天模具或壓力不足造成,所以品相可能看上去很糟糕,但在該品類裏已是極品等等。諸如此類數不勝數,這些就是要聽的重點。
至於一些“撿漏”、“傳說”、“故事”就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權當話佐料萬不可信以為真。
3、少買
最後要說的是少買。無論是入門者還是有閱曆的收藏家,抑製購買衝動都相當困難。
這裏說的並不是應該隻看不買,而是在確認自己的興趣與建立收藏的方向之前,應當少買。
特別是剛一入門眼花繚亂之時,很可能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自身興趣隨著閱曆加深不斷轉移,對於幣的了解也不斷加深。這時候很可能未來建立收藏的品類與主題都與最開始的想法大相徑庭,那麽一開始的購買很可能就是走了彎路,甚至留下大批雞肋的品種,對於時間、金錢和精力來說都是極大的損失。所以多看、多聽、少買是最要記住的構建一個好收藏的不二法門。
三、認識收集與收藏很多人無法很好的區分收集與收藏之間的區別,如果按英文Collector來定義,似乎本來也沒什麽本質的區別,因此我在這裏對他們之間的分野主要在於是否成為一個嚴肅的外幣收藏者,而非單純為了好玩隨便買一買。
所謂嚴肅,指的是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貫穿在自己收藏的行為之中,對於想要什麽這件事有一個完整的判斷。
從這裏開始,收藏者就正式麵臨著選擇。
經常聽到有人詢問某某幣是否有收藏價值,這個典型的問題就是沒有搞懂收集與收藏之間的關係。
比如一枚普通年份的韓國90年代流通幣——
如果從經濟價值的角度談不上有價值,多半在市場上會被放在2元一枚的散幣框裏隨便挑,又或者在網上以“斤幣”(就是論斤稱的外幣銷售方式)的方式出售。
如果從喜好的角度講,他大概是出國旅遊的親朋好友的饋贈,或是無意中在路邊撿到的零錢,總之停留在“有趣”這個階段而已。
從這些角度講,很難說這枚幣有收藏價值。但如果你是一個專門收藏韓國流通幣的收藏者,目標是收藏齊全所有年份所有麵值的韓國流通幣,那麽這枚幣雖然普通,但在你的收藏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有了收藏的價值。
所以,一枚幣的價值體現永遠是相對的,一枚一萬元的幣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有著相當的價值包括所謂收藏價值,但也許對於專門收藏某一類珍罕錢幣的收藏家來說也是如那枚韓國流通幣一樣不值一提。
所以,筆者不建議單獨以價格來討論收藏價值,或是以收了多少錢的幣來討論是否成為了嚴肅的收藏者。筆者認為這中間的分野是你是否確立了一個收藏的思路,並依照這個思路來購置錢幣,將自己的收藏成體係化的建立起來。有了這個想法,美國錢幣收藏大家紐曼的整體美國錢幣可以稱為收藏,一個普通人全部20世紀的1美分也可以稱為收藏。
在評級公司NGC的官網上有專門的紐曼藏品主題頁麵可以欣賞
四、確立預算收藏是一項耗費時間、精力也耗費金錢的活動。絕大多數人用於收藏的開支是有限度的,特別是對工薪階層來說,因此給自己大致確定一個預算範圍就成了必要的步驟,而這一點越早確立對後續收藏越有利,因為這樣就知道你的能力範圍大概在什麽程度,可以更好的選擇建立收藏的方向。
筆者建議預算的設置要量力而為,但在你確認了自己要成為一名嚴肅的外幣收藏者之後,建議將預算的上限盡量設置的高一些,因為好東西永遠不便宜,在收藏領域更是一向如此,給自己一個相對較大的空間,收藏的質量就有可能提升一些。
這個預算可以是一個總量,也可以是一個比例——
比如拿出每年收入的一定比例去建立收藏,如果這年收入高些就多些預算,收入少了就少些。
但在實際的執行中,預算往往是會被輕易打破的,這一方麵是收藏者本身的購買衝動作祟,有時候也是因為難得一見的珍稀品種紮堆出現的時候會有時不我待的情況。
所以預算的建立是一個相對的情況,但大體上自己應該有一個認知,給自己設置一個安全邊界。就如同炒股和別的投資、消費一樣,盡量不要讓收藏的開支幹擾到自己的生活品質,同時又能最高限度的提升收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這一點的就是合理的預算。
五、選擇方向下麵就來到了真正建立收藏的開始。前麵說的一切實際上都是為了建立收藏所需要做的準備。如果你基本上耐心的走到這一步,那麽恭喜你起碼繞開了80%收藏初學者所走的彎路。而將這一比例再次提高的關鍵就在於收藏方向的選擇,也就是你要建立一個什麽樣的收藏。
這個問題很複雜,需要慢慢的分析。傳統上外幣可以分成幾個大的區塊——
一是古錢幣
這裏特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錢幣,這是外幣收藏最為古老也是最為硬核的部分,著作汗牛充棟,入門門檻較高,一直是外幣收藏的常青樹。
很多傳統的錢幣學者和收藏家認為錢幣收藏就應該是古錢幣的收藏,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古錢幣收藏的局限性也在不斷展現,特別是對於我國這種並非有西方那種希臘羅馬文化情結,對於其曆史掌故的了解也並不多的情況,西方古錢幣的收藏範圍和有興趣者仍是不多。
當然,雖已進入新時代,西方古錢幣收藏仍然是一個較大分支,在大多數的拍賣會上,每次都會有一定的篇幅留給他們,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古希臘銀幣,網絡圖片
另外要注意的是,作為國人進行這部分的收藏,除了文化積累和曆史知識的鋪墊外,還需要多少了解一些西方所稱的古典學,如希臘文、拉丁文的基礎,這樣在查閱文獻時才能較為順利。另一方麵,由於西方古錢幣特別是希臘錢幣有很多製作精美的品種,但是價格不菲,如想在這個領域建立一定的收藏,經濟基礎亦需要較為紮實。
二是打製幣
這個範圍時間跨度最大,從歐洲中世紀開始一直到工業化出現機製幣以前都可以算作打製幣時代。
這個時代的錢幣精美程度比不上古希臘、古羅馬錢幣,更比不上後來的機製幣。從文化上說又處於西方相對較為愚昧的時期,也很難具有吸引力。
但其曆史價值仍然很高,如果想要建立一個以時間或國別為軸心的跨度較長的收藏,打製幣是無法繞開的一個區塊。但正因其上述特點,一些大國的參考書籍資料還相對多一些,一些小國這方麵可供學習的資料都很少,研究空間既大,入門也更困難。
英格蘭打製銀幣,網絡圖片
三是機製幣
自工業革命起,用機器代替人工就成為了時代主流,鑄造錢幣也不例外。
例如英國,自伊麗莎白一世起就有過相關的嚐試,但直到1656年克倫威爾克朗銀幣才正式開始使用這項技術,而相關錢幣則要到1662年查理二世克朗才正式大量投入流通。這一時期的機器仍然使用人力或水車等,直到1797年才正式引入蒸汽動力驅動機器鑄造錢幣。因此,1797年的俗稱“大車輪”的英王喬治三世頭像銅幣的誕生,可以說標誌著世界正式大規模進入到機製幣時代。
精製版“大車輪”銅幣,網絡圖片
嚴格意義上說,由機器鑄造的錢幣都應該歸入機製幣範疇,但實際在外幣收藏裏,習慣上不會如此歸類。
一般所說的機製幣,主要集中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個時間段,後麵的多數會被稱為現代幣。機製幣特別是歐洲主要國家的機製幣,由於正處於整體國力的上升期,在王權統治下對於工藝又是精益求精,因此誕生了大量精美的品種,無論從藝術觀賞價值還是社會曆史價值上都值得稱道,也因此成為了目前錢幣收藏中較為重要的一個領域。
現代幣的劃分並不十分確切,大致是從20世紀初葉開始,特別是二戰之後為重點的錢幣。因為20世紀早期仍是傳統機製幣和現代幣交接的時代,所以相對界限較為模糊,這也不是錢幣學意義上的劃分,隻是以收藏市場的感覺進行分割。
整體上說,自從各國流通幣轉為普通金屬,雖然早期還有一定含銀量,但與實物金屬貨幣已不再是一個概念的時候開始,大約就是現代幣的範疇。這種雜糅的感覺說起來好像沒辦法確切定義,但真的接觸了外幣收藏之後又會很輕易的進行分別。另一個現代幣的特征,就是隨著特別是二戰後新興的獨立國家興起,純粹紀念性質的金銀幣開始大量出現,成為一個完全不同於傳統上以流通幣收藏為主的方向。
法國貝當傀儡政權硬幣,網絡圖片
當代幣
最後要說一個我個人的分類,我將其稱為當代幣。特指1994年帕勞發行了第一款彩色印製的錢幣之後,開始興起的以工藝創新和藝術性為主導的新一波錢幣製造方向所誕生的錢幣。
這一類錢幣的開發和發行主要以商業盈利為目的,因此也有很多傳統收藏者對其不屑一顧,但也因其使用了大量精美的有藝術性的新工藝,從而也受到很多收藏者的熱捧。
傳統上此類錢幣以歐洲錢幣開發商CIT等公司為代表,隨著時代的前進,如奧地利、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主要國家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開始生產這類硬幣。這裏要再次說明,我所作的這個分類仍然隻是收藏市場意義上的一個模糊概念,例如1994年之後發行的一般流通幣和本色金銀紀念幣,大多仍會被歸類到現代幣的範疇。
庫克群島巴黎聖母院彩色玻璃鑲嵌銀幣10盎司版,網絡圖片
庫克群島巴黎聖母院彩色玻璃鑲嵌銀幣10盎司版,網絡圖片
庫克群島巴黎聖母院彩色玻璃鑲嵌銀幣10盎司版,網絡圖片
以上隻是一個籠統的根據錢幣工藝進行的劃分,而具體到收藏的建立還有關於主題的劃分。
例如按照國家劃分,如果是小國還好,但如果是英國、法國這樣的國家,多半還會進一步細分為是收藏其某一時期的錢幣?還是某一個類型如機製幣?以金幣、銀幣還是銅幣為主?或是以克朗幣還是輔幣為核心?有人可能專門收藏英國濯足幣就已經洋洋大觀,也可能會麵臨著是要收藏英國本土錢幣為限還是英屬錢幣也要收藏,如果收藏英屬那麽是以印度這同樣浩如煙海的錢幣分類為專題,還是隻是稍微涉獵來輔助主要收藏?
凡此種種的疑問不一而足,在前麵所述多看多聽和建立自己的預算之後,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興趣選擇方向的重要性可能你已經感受到了。在廣闊無垠的外幣收藏麵前,有一個相對細分的主要收藏方向來構建你的藏品絕對是事半功倍的。
六、盡量選擇高起點經常看到有人和新入門的收藏者說剛開始收藏外幣要選擇一些所謂“大路貨”的品種,也就是市場上最常見的,甚至是前麵提到的“斤幣”來開始。他們的理由是,投入不多不會心疼,萬一買虧了也虧不了多少,還可以練練手尋找一些樂趣等等。
但筆者認為這是極其錯誤的觀念,如果你一路讀到這裏,想要成為一個嚴肅的收藏者,那麽起點絕對是越高越好。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個低的起點隻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你永遠會在這個低起點的周圍打轉,雖然玩了很多年,但甚至談不上收藏而仍是收集的水平。二是你後來提升了自己的眼界,構建了自己的收藏,這些開始買的東西會成為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的雞肋讓你哭笑不得。筆者的建議是,根據你的預算水平和收藏方向,選擇盡量高的起點。
如何算高起點呢?簡單說就是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比如外幣收藏一直有品種派和品相派之爭,簡單說就是一個稀缺的品種但品相不好的幣,和一個品種不那麽稀缺但品相非常好的幣,在差不多價位的情況下,哪一個優先級更高。
對於資金寬裕的收藏家來說這個當然不是問題,選擇品種稀缺品相又好的就可以了,那麽對於一般的收藏者來說呢?筆者的建議是一定要選擇精品。
何謂精品呢?就是在允許的範圍內買最為優質的幣。當然這裏並不是簡單的說貴一定好,對於一些主流的市場發達的國家比如英國機製幣,價格幾乎透明,這裏的選擇基本可以說是價格隨著品相和品種大體上隨行就市的。但對於一些不那麽發達的錢幣門類,價格可能有著相當大的彈性,所以根據你所想要建立的收藏門類,並不一定隻有貴的是精品。
這裏要說的意思是指,無論品種派還是品相派,都要購買相對最好的精品,簡單說就是買那些需要努力一下才能買到的幣,而不是買那些俯首皆得的幣。比如品種派的某一個稀少品種,日常能見到的都是VF-XF的品相,這樣你就盡量等待買一枚AU品的。對於品相派也許這個品種MS64-MS65經常可以見到,那麽你就努力找一枚MS66甚至MS67的。
總之要比市場上大多數人可以得到的高一個台階,這樣就是精品。
普製版列寧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幣,發行量近一億枚,但能夠到達MS67品相的仍然很少
普製版列寧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幣
再有就是買幣先買筋。
什麽叫幣筋呢?一般來說,無論你確立了什麽樣的收藏方向,總會有在這個係列中或是在這個集藏中特別稀少的幣,這個就是一般所稱的筋。他與所謂的“名譽品”有一定的交集但並不完全相同。“名譽品”一般講的是在收藏某一個或某幾個係列時所遇到的某個知名的品種,他一般不會是所在係列裏最稀少的,也不會是最貴的,但卻是最有名的。
主要原因是這種幣往往具備了多個元素,比如著名的1847年普通版“哥特克朗”就因其超乎尋常的藝術性成為名譽品,對於收藏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本土錢幣的人,或是收藏克朗型錢幣的人,或是收藏藝術性好的錢幣的人,抑或是一般的愛好者,這枚幣都是很難避開的,因此鑄就其成為名譽品。
實際上這個時期比它昂貴和稀有的英國硬幣還有很多,哥特克朗存世數量有數千枚,每年在各種渠道起碼有數百枚在交易,所以很難說它可以稱為稀有。這也是名譽品的另一個特點,正因其群眾基礎好、知名度高,一般存世量都相對較大,並不一定很稀有。而幣筋往往在稀缺性上要更勝名譽品一籌,相對的,卻不一定美觀以及不一定像名譽品一樣那麽有特殊的價值,他倆是重合與互相包含的關係。
1847年英國哥特克朗,網絡圖片
幣筋更多的是對係列幣收藏者而言重要的一項。比如某一個年份鑄造量特別稀少,或是某一個廠銘特別少見,也有可能如越南1975年FAO幣這種,因為特殊原因沒有真正投入流通,從而成為了收藏越南錢幣或是FAO錢幣都會遇到的幣筋。
總之,幣筋不一定很貴,但肯定是比較難以到手的。對於收藏一個係列錢幣的人來說,先買下幣筋,其他的普通品種會一直在那裏。而如果你先買了那些普通品種,你會發現你永遠需要幣筋,卻一直缺少它。加之幣筋的升值往往會高於普通品種很多,所以與其等到後來望塵莫及,不如早些入手落得安心。
越南1975年FAO幣,網絡圖片
七、保持定力這個其實與前麵所說的多看多聽少買是一個道理,但到了這裏,正因為有了一定的閱曆和經驗,手中也有了一定的收藏積累,這時往往就會開始貪大求全,或是遇“漏”不撿難受,此時保持定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你確定不會再構築一個新的收藏方向,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持之以恒的堅持最初定下來的方向不要動搖。
給自己劃定這個範圍,在範圍以外的盡量不要觸碰,以免過多的分散精力,積少成多。當你不斷的分散精力與財力去購買那些不屬於你集藏範圍的錢幣時,等你遇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往往會力不從心而失之交臂。因此要時時壓抑住自己的購買欲望,保持自己的一份“初心”,往往一個優秀收藏的成敗就在於收藏者是否可以長期保持定力,持之以恒的進行一個專題方向的收藏。精力越集中,收藏的成就越大,最終會給你帶來的成就感越高,這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收藏無法比擬的。
另一方麵的保持定力是在拍賣和購買錢幣的時候盡量給自己設置一個上限。要知道絕大多數的錢幣品種都是可以買到的,沒有必要在一次購買中就傾盡全力,很多時候等待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隨著閱曆的累積對於市場的判斷也會更加精確,一枚幣真正的價值會逐漸在你心中有一個能夠換算成價格的標準。所以這另一層保持定力的意思,就是購買時要有一個心理價位,不要喪失理智貪快求全。收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錢幣尤其是收藏等級較高的錢幣很難會消耗,購買到心儀的錢幣,往往隻是時間早晚和時機的問題。
八、對於核心品種不要失之交臂雖然上麵說了要有預算,要有定力,但規矩都會有特例可以打破,這裏要說的就是特例的情況。
有些時候你會遇到對於你的收藏完整性來說十分重要的核心品種,而他出現時的價格往往相當高昂,這時筆者的建議是盡可能將其買下,不要與之失之交臂。因為一次的錯過很可能要等數年甚至十數年才會再有機會,到那時價格則有可能更高。
這裏舉一個筆者自己的例子。幾年前越南1976年1 HAO與1 DONG兩枚金樣幣在同一場拍賣會上出現。由於當時筆者還沒有確立越南現代幣的收藏方向,又囿於財力有限,於是隻拿到了1 HAO這枚金樣,另一枚1 DONG則以相同的價錢被別人拍去。因為當時查詢拍賣紀錄,1 DONG曾出現過2-3次,1 HAO則是近些年首次出現,所以心中當時認為1 DONG還有機會。然而好幾年過去了,我已開始建立越南現代幣的收藏,這枚1 DONG卻再也沒有遇到。
筆者失之交臂的1 DONG金樣幣,網絡圖片
所以這裏說的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的道理,在遇到你所確立的收藏中的關鍵物品時,應該盡力得到,這樣你的收藏才會有核心,才會完整。俗話說買了難受一陣子,不買難受一輩子,大約就是這種感覺。
九、兼聽則明切忌獵奇在收藏漸入佳境的時候,往往最容易受到新奇品種的誘惑和蒙蔽。這裏說的新奇品種往往是在資料上未見記載,拍賣上也沒出現過或是幾乎沒出現過的錢幣。這些東西往往價格不菲但又存在一定的爭議,因此不要抱著獵奇的心態去購買。
如果自身已經有了一定的水平去做出一個自己的判斷,那麽入手未嚐不可,畢竟很多時候這些幣的確是稀缺的珍稀品種,隻是隨著時代特別是交流方式的進步才出現在市場。
然而對於自己無法判斷的東西,筆者建議不要跟風或是聽故事就下手,因為更多的時候反常即為妖,這些新奇的品種往往都“有問題”。畢竟錢幣收藏的曆史源遠流長,完全沒有出現過也沒有記載沒被研究過的新奇錢幣出現的概率很低很低,這時候不妨拿出最早的法寶,多看、多聽、少買。
十、整理收藏精益求精在自己的收藏初步確立之後,隨著藏品的增加,時時進行整理往往是更進一步精益求精的基礎工作。當你回頭整理時,把你的收藏放在一起看往往會有全新的感受。
比如中間空缺了哪個關鍵品種應該作為搜尋的最優先考量,或是哪個幣的品相較差放在收藏中已經格格不入,抑或是哪些錢幣似乎可以進一步延展你的收藏範圍,將收藏體係擴充的更為立體等等。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行整理,不斷的進行自我比對和對照,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精進之處往往也在於此了。
後記外幣收藏的方法和收藏的方向沒有一定之規,著名的“千禧集藏”也不過是用了很短的時間建立,並且也沒有遵循傳統收藏的方向範式,而是采用了“好看”作為評價標準來建立收藏體係,最終亦成為名留史冊的收藏。
因此,在外幣收藏上不需要過多的拘泥於形式,從心所欲不逾矩,將一些基礎的規則記牢,快樂的收藏,嚴肅的對待,最終的收獲一定遠遠超過你的預期。這篇小文希望對於對外幣收藏感興趣的朋友能夠有所幫助,個人觀點,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延伸閱讀
楊然:我的越南錢幣收藏
楊然:我的《麒麟閣誌》成書之路
貓眼問答|不懂外語/外國文化,對收藏外國錢幣到底有多大影響?
如何才算一個好的錢幣收藏愛好者?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