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石申環形山

 行业资讯     |      2025-07-05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天文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天文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環形山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環形山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積累,在這段特殊的曆史時期爆發,湧現出一大批震古爍今的豪傑,比如老子、孔子、墨子、屍子、文子、孟子、石申、甘德等等,其中石申是戰國大科學家,盡管鮮為人知,但他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卻享譽世界,如今名字還登上了月球,與我們熟知的祖衝之、張衡、郭守敬、萬戶並列。

石申-石申環形山

很多書籍對古希臘讚不絕口,稱讚他們是“仰望星空的民族”,但事實上中國更是“仰望星空的民族”。由於農業耕種的需要,中國很早就非常注重觀象授時,如今考古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河南鞏義距今5300年的雙槐樹遺址中,考古發現九個陶罐擺出來的“北鬥九星圖”,與如今“北鬥七星”說法不太相同,學者分析可能其中兩顆屬於超星星爆發,被古人觀測到了。山西臨汾距今4000餘年的陶寺遺址中,考古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台(下圖,複原圖),學者分析可能是帝堯時期的產物。商朝時期,學者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分析認為商朝采用“幹支紀日法”,即將天幹地支互相結合紀年、紀月、紀日,商朝大月30天、小月29天,甚至還有一年13個月(閏月)的記載,都說明了商朝天文學的發達程度。

與西方考古和文獻難以互相印證不同,中國很多考古發現都能與史書互相印證,先秦史書上就有“北鬥九星”之說,就印證了雙槐樹遺址的發現,又有帝堯首開製作曆法的記載,而帝堯大約距今4000餘年,與陶氏遺址在時間上非常一致。

經過夏商二代的發展,西周天文學進一步發展,當時已經發明了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長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節氣的方法,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並能夠定出朔日(農曆每月初一),還有中國第一次明確記載了日期的一次日食,之前更早的出現在甲骨文上,但沒有記載具體日期。《小雅ⷠ十月之交》記載:“十月之交ⷦœ”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

在長達數千年積累的基礎上,春秋末至戰國時期,中國人確定了回歸年長為365.25日,以石申為代表的一批天文學家將西周的太陰曆與太陽曆合二為一,創立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科學曆法——四分曆,比西方整體早了大約500年。所謂四分曆名稱,是回歸年長度的小數,正好把一日四分,所以古稱“四分曆”。當時,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分別使用的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即人們所統稱的古六曆,其實都是四分曆。

戰國時期,各種學說蜂擁而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繼春秋晚期之後出現了更多的大師,在天文學方麵以魏人石申、齊人甘德、楚人唐昧、趙人尹皋成就最大,而其中又以石申為最。

石申是戰國中期魏國人,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具體生平不詳,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但他的著作《渾天圖》與《天文》八卷流傳了數百年,西漢以後《天文》被尊為《石氏星經》。可惜的是,後來《天文》這本書失傳了,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戰國齊人甘德的《星占》八卷匯編,合稱《甘石星經》。雖然石申著作大部分失傳,但通過殘留的部分,以及古代文獻對他著作的摘錄,依然可以看到石申在世界天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首先,四分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而石申在四分曆創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史記ⷥ䩥›𘣀‹說:“故甘、石曆五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法,唯獨熒惑反逆行。”《開元占經》中記載了石申對金星出沒動態(包括行在內)的推算方法,甚至已經涉及火星、金星逆行的計算。魏國頒行的四分曆,使用每年365+1/4日,每月29+499/940日,十九年閏七個月,七十六年季節一循環的法則。實際上每年應是365.2423日,四分曆每年比實際隻大0.0077日,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精確的曆法,所以說四分曆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大事。當然,每年大0.0077日,100年就大了0.77日(約18小時四分),日積月累曆法誤差就會越來越大,所以古代過幾百年就要修改曆法的原因就在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天文學需要大量數學知識,數學不及格的文明,注定不會有什麽亮眼的天文學。早在2300年前,中國人就製定出每年隻誤差0.0077日的曆法,可見當時整體數學成就之高,是不會輸於古希臘的。當然,古希臘在之後100年,也非常精準地算出每年365.25日,數據竟與中國的一樣。

其次,石申第二項世界級的貢獻,就是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這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二十八宿。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石申測出恒星138座,共810顆,其中流傳至今的石申確定的恒星坐標位置隻有121顆,其餘部分已經失傳。

所謂星表,就是把測量出的若幹恒星的坐標等加以匯編而成,看似沒什麽太大的意義,實際卻是古代天體測量工作的基礎。因為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動,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叫距度)的數據,而這是中國天文曆法中一項重要的基本數據。說到底,對天上星辰掌握的越多,測量的越精準,然後通過它們就越能精準地分析太陽與月亮變化,由此曆法也就愈發精確。由於石申繪製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因此他也可謂是“世界星表之父”。

據說,古希臘天文學家依巴穀,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編製過星表,在他之前還有阿裏斯提爾和提莫恰裏斯也編製過星表,但都不早於公元前3世紀,都在石申之後。

由於石申在天文學方麵的開創工作,以及對後世深遠的影響,如今為了紀念這位大科學家,世人讓他的名字登上了月球背麵的環形山,具體位於月球背麵西北隅,離北極不遠,象征著他仰望星空、追尋北極附近恒星的成就。月球背麵的環形山名稱,都是使用已故世界級科學家的姓名命名,其中有五個中國人,其他四個分別是祖衝之、張衡、郭守敬、萬戶(明朝人,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

參考資料:《史記》、《開元占經》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