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永祥(1867~1933)原名盧振河,字子嘉,今回河鄉舉人王村人,北洋皖係軍閥。幼時讀過三年私塾,1890年出外投軍。1895年在山海關武備堂學習,畢業後被袁世凱聘為新軍軍官,在天津小站練兵,與段祺瑞,王士珍等成為密友,後來一同成了皖係軍閥的骨幹。曆任清軍第三鎮(師)協統(旅長)、袁世凱的十師師長、徐世昌任命的浙江軍務督辦等職。1924年-戰爭慘敗後隱居天津。盧永祥在外40餘年,極少回老家,但鄉土觀念頗重。曾出資為濟陽縣修建黃河迎水壩、學校、民刑看守所,並督修和出資印刷了[民國]《濟陽縣誌》等。
盧永祥,幼時家貧。
1887年先入山海關隨營武備學堂,1890年投軍。
189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被袁世凱聘為新軍軍官,在天津小站練兵時,與段琪瑞、王士珍等成為密友,後來一同成了皖係軍閥的骨幹。期間任淮軍隊官,後任武衛右軍管帶。
1899年,盧永祥隨袁世凱赴山東鎮壓義和團運動,任山東武衛右軍先鋒隊右營幫帶、北洋二十鎮協統。因鎮壓灤州起義軍有功,先後加記名總兵、提督、副都統軍銜。
1902年,任左翼步兵第四營營長。後北洋常備軍擴編為6個鎮,曆任陸軍第二鎮標統、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第三鎮第五協統領,駐防奉天、錦州、長春等地。
辛亥革命爆發後,盧永祥隨第三鎮統製曹錕入關,奉命去山西井陘、固關地區鎮壓革命,因“功”加記總兵、提督銜,賞“巴圖魯”名號。
中華民國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師師長,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會辦江蘇軍務,浙江督軍等職。
1915年擁護袁世凱稱帝後,封一等男爵。後又參加鎮壓灤州起義和“二次革命”。
1916年袁世凱死後投靠段祺瑞歸入皖係,成為皖係軍閥幹將之一。
1917年1月,他升任淞滬護軍使。
張勳複辟失敗後,段祺瑞重掌北京0權柄,為擴大皖係勢力,任命盧永祥以淞滬護軍使兼江蘇省軍務會辦。段決定征湘、平粵、討滇同時並舉,擬派盧永祥為湘粵方麵軍總司令,因遭直係勢力反對,不得不將盧永祥留在上海,以隨時應付長江下遊的意外事變。
1919年8月,盧永祥改署浙江省督軍。
1920年直皖戰爭後,皖係勢力大大削弱,盧永祥部成了皖係的主要支柱。為了對抗直係軍閥,保持浙江地盤,盧永祥於1921年6月4日發表通電,主張“各省自定省憲,實現地方自治”,在浙江成立“省憲起草委員會” 。
1922年6月,盧永祥又宣告浙江自行廢督,自己改任浙江善後督辦。盧的通電,得到了南方各地方軍閥的支持和響應。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係軍閥把持北京0。盧永祥與何豐林為了保持浙江、上海地盤,與張作霖、孫中山聯絡,結成“反直三角同盟”。
1924年與江蘇督軍齊燮元因爭奪上海,發生“-戰爭”,任浙滬聯軍總司令。由於孫傳芳從福建出兵配合齊燮元大舉進攻浙江,加之盧軍內部發生兵變,結果浙滬軍大敗。北京0下令免去盧永祥浙江軍務和官勳,任命齊燮元兼淞滬護軍使,孫傳芳兼任浙江軍務督理和閩浙巡閱使。盧永祥無立足之地,-於10月13日偕何豐林、臧致平等逃往日本。
1924年10月,直軍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潰敗,曹錕被困,推翻直係統治,擁段祺瑞成立臨時執0。北洋0大權落入段祺瑞、張作霖之手。張作霖大軍南下,打敗齊燮元,占領蘇皖,盧聞訊,立即從日本啟程回國,不久被臨時執0任命為直隸軍務善後督辦。奉軍乘直係統治0,向南方擴張地盤。
1924年12月,奉軍張宗昌部舉兵進攻江蘇齊燮元。段祺瑞借奉軍勢力派盧永祥南下,恢複皖係地盤。盧永祥遂任蘇皖宣撫使。
1924年12月間,孫傳芳-蘇皖,驅走奉軍。
1925年1月10日,盧到達南京後組織宣撫軍,自兼江蘇軍務督辦。
1924年8月盧永祥因受奉係軍閥排擠辭職,隱居天津。1933年年病死於天津,時年67歲。
盧永祥相關
盧永祥故居 天津市和平區
人物關係:兒子:

盧小嘉
經曆曆史事件:
第二次直奉戰爭 (公元1924年)

第一次直奉戰爭 (公元1922年)

小站練兵 (公元1895年)
同年(公元1867年)出生的名人:
王景禧 (1867~1932)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

曹邦福 (1867~1898) 湖南省常德市臨澧

陳丹林 (1867~1939) 遼寧省沈陽法庫縣

劉紹寬 (1867~1942) 浙江省溫州蒼南

陳百川 (1867~1946) 江蘇省連雲港灌雲縣 + 更多公元186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3年)去世的名人:
王照 (1859~1933) 漢語拚音創始人 天津市寧河區

曾文鴻 (1862~1933) 廣西自治區崇左扶綏縣

匡互生 (1891~1933) 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

陳原道 (1901~1933) 革命烈士 安徽省合肥巢湖市

梁幹丞 (1904~1933)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

孫秉濤 (1908~1933) 江蘇省連雲港東海 + 更多公元1933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